[糧食戰爭下篇] 基因改造在中國

2010112910:00
[糧食戰爭下篇] 基因改造在中國 威廉恩達爾

也許今天當人們吃到基因改造的大豆或玉米時,已經很少人去考慮它安不安全,更少的人會想到,這些基因改造食品竟有一段勢力擴張的歷史,而這個歷史的進程中,有著當今基因改造農企巨頭強勢的身影。「如果像中國這樣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國家,能夠強有力地阻止基因改造作物和農業商業化的破壞性影響,我相信基因改造將會開始在世界的舞臺上喪失影響力。

2008年7月9日,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基因改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該專項的資金來源於中國科技部的專項經費,擬投入資金約240億元人民幣,其中國家直接投入120億元,課題承擔單位配套120億元。資金將主要投入到消息一經傳出,各種聲音紛遝而至,占主流的聲音認為這個專項的通過能夠掀起中國日後農業發展路線的軒然大波。事實上,基因改造科技在中國能夠走到今天這一步,可謂經歷了千辛萬苦。

早在2001年的時候,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協副主席、「兩院」院士石元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說,從技術層面來講,基因改造技術是中性的,對人體不存在利弊的問題。但由於基因改造食品是把一種外源的基因轉移到生物體中,因此可能存在潛在的危險,因此需加強監管和審批。那時中國政府的態度是謹慎的。

2002年3月,芝加哥的大豆期價一夜之間跳漲了10美分之多,原因在於中國傳來的報導稱,中國政府對基因改造條例的態度驟然變化,美國和中國已經達成某種臨時性的過渡協議,美國得以繼續對中國不受干擾地出口基因改造產品。

2004年末,中國國內媒體曾經相繼報導,基因改造水稻的商業化申請已經上了農業部國家農業基因改造安全委員會的會議桌,基因改造大米可能很快就能端上中國人的飯桌。

2005年春天,被國內外媒體轉載的湖北省出現基因改造稻米「搶跑」事件,給中國造成了負面的國際影響,更被認為是對嚴格審批制度的一種反彈。綠色和平中國專案副主任馬天傑對此評價說:「某些專家和研發部門有意無意地洩漏種子,是為了達到一定種植面積,造成無法回收的既成事實,從而對政府造成壓力。」農業部對基因改造商業化的態度再次保持謹慎。

自2006年基因改造被列為《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唯一一個農業科技重大專項後,它就陷入了無休止的反復討論和修改之中。

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季焜告訴《大生》記者,「此次基因改造重大專項的通過經歷了不計其數的討論和修改。」而目前中國的態度是:一邊實施,一邊完善。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於建嶸教授在接受《大生》記者採訪時有過這樣的建議:如果現在依然停留在基因改造是否安全這個問題上,那未免會糾纏不清,因為這只是在學術上的爭論,而基因改造已經在市場化運作,在人們生活中普及。

《大生》記者得到最新的資料:英國Cropnosis諮詢公司2007年評估基因改造作物的全球市場為69億美元,占2007年422億美元的全球作物保護市場的16%,以及2007年全球商業種子市場340億美元中的20%。這69億美元的基因改造作物市值包括32億美元的基因改造玉米(從2006年的39%上升到相當於47%的全球基因改造作物市值),26億美元的基因改造大豆(37%,2006年為44%),9億美元基因改造棉花(13%)和2億美元的基因改造油菜(3%),價值69億美元的基因改造作物市場,有價值52億美元的市場(76%)在發達國家,價值16億美元的市場(24%)在發展中國家。全球基因改造作物市場的市值是基於基因改造作物種子的售價加上全部技術轉讓有關的費用。從1996年基因改造作物首次商品化以來的11年期間累計的全球市場估計為424億美元,預計2008年全球基因改造作物市場大約為75億美元。

中國科技部促進發展研究中心軟科學組織處處長趙剛在接受《大生》記者採訪時說,從長期目標來看,「產量高,品質好」的基因改造技術已經成為國家決定戰略的關鍵。因為糧食問題已經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面臨著漲價,短缺等難題。種子技術成為高科技的關鍵技術,尤其在發達國家這個系統非常成熟,也非常受重視。

中國應該有自己的技術儲備

「對於糧食安全,國家已經從戰略層面來考慮國家糧食的競爭力,基因改造專項的通過也是戰略的一個方面。」

于建嶸告訴《大生》記者,中央要解決農業問題,一定要在政策上考慮到糧食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有自己的農業、自己的科技。《大生》記者繼而就此專項的通過採訪了多家種子企業,他們當中有一些覺得問題敏感而三緘其口,有一些覺得這對中國農業的發展是個利好消息,更多的則持樂觀而謹慎的態度。

北京德農種子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磊在接受《大生》記者採訪時說,基因改造重大專項目前還是停留在技術研發階段,由國家的科研單位在進行技術開發,對於企業來講影響還不是很大。基因改造這個技術是全世界都可以進行研究的,研發不一定在中國,比如新的基因在抗寒、抗旱、抗繡方面比較有優勢,也是研發的目的,但是在後期新品種的選育時一定要在中國進行,這要結合中國的氣候和環境等各方面的因素來考慮。

「基因改造是否安全的爭論一直都有,目前美國比較主張,歐盟極力限制,中國的態度也很謹慎,但是要進行一些研發作為技術上的儲備。」海南神農大豐種子企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培勁的態度十分謹慎,他告訴《大生》記者,「目前這個問題比較敏感,我暫時不想發表與這個相關的言論。」

另一種聲音是質疑,這些質疑聲不僅來自綠色和平等國際組織,也有來自反對派的技術專家,更有媒體直指部分研究基因改造水稻的科學家出於個人利益驅動而急於推動基因改造水稻商業化生產。雖然支持派的科學家紛紛高調宣傳基因改造稻經過嚴格實驗證明是安全的,但該商業化申請最終還是沒有通過農業部的審批。

《大生》記者瞭解到,2005年下半年,一份由16位院士和其他專家起草的《我國基因改造作物研究和產業化發展策略的建議》轉交到國務院領導手中。該報告認為基因改造水稻已經完成商業化生產所需的各種安全評價程式和試驗環節,未發現存在安全性風險,具備了區域性商品化生產的條件,應迅速批准商品化生產。同年12月1日,綠色和平組織針對上述報告公佈了一份由兩位英國科學家蘇·邁耶博士和珍妮·考特博士共同完成的調查報告《中國基因改造水稻對健康和環境的風險》。該報告認為,關於基因改造會不會給人體帶來損害等問題還沒解決。由於論戰雙方都無法就基因改造食品的安全性說服對方,各執一詞,農業部採取了審慎的態度。《大生》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黃大昉教授。

記者:請問您對7月9日通過的國家基因改造重大專項是怎麼看的?您認為目前基因改造應不應該開發?

黃:糧食安全問題始終是一個很突出的問題,因為中國是一個13億人口的國家,在2010年要實現小康。所以在糧食問題上不能只靠進口,要靠自己,而目前現有的常規技術手段雖然有自身的特點,但是對滿足未來的需求而言是有限的,所以要靠基因改造來解決糧食短缺問題,對於糧食安全,國家已經從戰略層面來考慮國家糧食的競爭力,基因改造專項的通過也是戰略的一個方面。

中國現在研究基因改造科技已經不是從零開始,在1999年國家就實施了「基因改造植物研究與產業化」的政策,時間段是1999—2005年的一個五年計劃,對基因改造技術有非常大的推動作用,像抗蟲棉的研究,讓棉花少打了80%的農藥,間接上也減輕了玉米、小麥、大豆等的蟲害,為這些糧食作物的研究提供了示範。
記者:世界上目前對於基因改造的態度是怎樣的?有怎樣的趨勢?

黃:目前美國對基因改造的開發比較全面,而歐洲也不是絕對地反對或者說是不種植,現在歐洲已經有7—8個國家在種植基因改造作物。這其中的原因比較複雜。他們普遍的觀點是:反對大規模產業化。這跟政治、貿易、宗教、倫理各方面的因素有關。歐洲國家普遍福利很好,他們不希望改變現狀,也不希望美國把農產品轉到歐洲以免衝擊他們的市場,像法國是從非洲來進口糧食,這是對美國的一種貿易壁壘。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歐洲很多國家的政府在處理糧食安全問題上出現過漏洞,比如曾經的「瘋牛病」事件,這讓政府在群眾之間失去公信力。歐洲的群眾比較保守,最重要的也是一種歐美之間的貿易之爭。

對於中國而言,必須對未來的農業發展和技術發展有足夠的重視,我們要在產業上佔據先機,產量上有自己的優勢。而且因為綠色和平組織的輿論影響了中國政府對於基因改造的態度,農業部一開始對基因改造的管理很保守,而科技部要發輾基因改造,這是前幾年沒有開始基因改造推廣的原因。而印度種植基因改造的獲批面積已經超過中國,這對基因改造的推廣而言是個危險的信號。需要說明的是,百姓接受基因改造還需要一段時間。

一位國際研究機構駐中國代表向《大生》記者表示:「對於這個專項的通過我們當然是歡迎和支持的,畢竟基因改造已經在西方國家有那麼長的時間發展了,目前我們只是初步得到消息國家通過基因改造重大專項,下一步怎麼決定需要總部派專人來瞭解,跟中國農業部進行洽談,先弄清楚中國想開放哪些方面,開放多長的時間,然後再做決定。」

孟山都或調整在華業務方向

「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孟山都最終目的是佔領中國市場。孟山都因為是生物產業最強的公司,前些年對中國市場有一種咄咄逼人的氣勢,只想直接要求中國對他們開放市場。」

20世紀20年代初對於我們來講是一個遙遠的記憶,而由於交通的不便,那時中國人吃糖是一件不方便的事。1923年,孟山都瞄準了中國這個巨大市場的潛力,用一磅一罐特別設計包裝的糖精成功敲開了中國的大門。當時孟山都的代理商曾說,「我們的罐裝包裝密封性能好,甚至泡在水中也沒事,這一點使我們的產品優於其他產品。」(孟山都代理Herbert M. Hodges,引自Dan Forrestal撰寫的《信仰、希望和5000美圓》一文,紐約,1977年)繼而,香蘭素、香豆素和阿斯匹林等產品也隨後進入中國市場。50代初,孟山都公司在香港設立了銷售機構,建立了自己在遠東和中國地區的第一個市場和銷售辦公室。80年代以來,它又先後在上海、廣州和北京設立了代表處,還致力於在中國成立合資企業,尋找可能的投資專案。90年代,孟山都在中國陸續有合資的生物技術專案。目前,孟山都與包括中國國家科技部、衛生部和農業部在內的許多國家機構都建立了聯繫。

1998年,河北省保定棉花遍地開,當時棉農反映:「棉田幾乎見不到幼蟲,蕾鈴上找不到被棉鈴蟲危害的蟲孔。」而在兩年以前,孟山都公司與河北農業廳下屬的河北省種子站以及美國岱字棉公司合作成立了第一個生物技術合資企業——河北冀岱棉種技術有限公司,第一次將保鈴棉棉種帶入中國市場。該專案的迅速成功,帶動了其他合作專案的產生。1998年7月,孟山都又成立了安徽安岱棉種技術有限公司,引進了基因改造棉種之後,該公司公佈資料表明,棉農的種植成本降低了大概20%左右,安全性也有顯著提高。但漸漸有報導反映,保鈴棉出現爛種、爛芽,造成出苗不齊、出苗率不高等情況。

黃大昉在接受《大生》記者採訪時說,「孟山都在中國河北和安徽搞過冀岱棉和安岱棉的投資,這兩個是他們合資的公司,孟山都直接控股。當時是孟山都直接把他們的產品拿到中國來應用,而在利潤分成時他們佔據了70—80%。這在當時農業部是不贊成的,但是地方為了發展當地的農業、提高積極性而贊同了這個合資公司。他們的產品是好的,但是所佔有的利潤太大。但是後來因為中國抗蟲棉的推廣應用,在價格和產品品質上也佔據一定優勢,所以之後孟山都的合資公司在棉花市場上佔據的份額越來越少。」孟山都負責生物技術開發的內部管理人員也向《大生》記者透露,近期冀岱棉公司已經停產,原因是業務量比較小而進行資源整合,原業務已經移交給安岱棉公司處理。他同時透露,近期孟山都將引進新的基因改造產品進入中國,當記者想再深瞭解時,該管理人員卻因「公司的規定不能隨意接受採訪」而婉拒。

《大生》記者就中國基因改造重大專項通過的問題多次嘗試與孟山都公司聯繫,希望瞭解其在華業務的開展,而對方的態度則表現得極其謹慎。孟山都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員工告訴《大生》記者,「我們不想對此作出表態,因為每次不管孟山都的態度怎樣,總會受到外界的攻擊。孟山都是做基因改造歷史最早的公司,也做得最好,但是很奇怪,輿論的矛頭總會指向我們,所以在對外部發佈消息時必須經過總部的批准。」而《大生》記者發至孟山都總部的採訪郵件也如石沉大海,杳無音訊。

而王磊告訴《大生》記者,外資種子企業像孟山都進入中國現在還有很多限制。1997年五個部委共同簽署了一個檔,規定外資種子企業不能有獨資研發,不能控股,參股不能在50%以上。孟山都與中國種子集團公司有合作,註冊了中種迪卡種子有限公司,主要研發的有玉米和葵花。

此外,《大生》記者還從黃大昉那裡瞭解到其他一些情況。

記者:根據您的瞭解,孟山都等外資種子企業在中國的種子企業市場扮演怎樣的角色?

黃: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孟山都最終目的是佔領中國市場。孟山都因為是生物產業最強的公司,前些年對中國市場有一種咄咄逼人的氣勢,只想直接進入中國的市場,要求中國對他們開放市場,反而,他們對中國的農業技術並不看重,不願意把技術轉讓給中國,不願意跟中國合作。

記者:在對待基因改造研究技術的專利方面,外資種子企業會怎麼看待?

黃:總的來講,孟山都等種子企業公司的技術更加佔據優勢,他們反而擔心中國會盜用他們的專利。而這個問題得這麼看,中國之前對於專利的意識不強,但是現在政府的態度很明確,要自主競爭,引導科學家有自己的專利保護意識,不能讓專利這個問題的糾纏成為與國外交流的障礙。而且,中國有一些種質資源也不能輕而易舉地放棄,要繼續研究下去。在美國,基因改造研究的專利官司也層出不窮。在對專利的定義方面,雖然會有一些細節上的差距,但是具體的結構和功能還是明確的,是可以有明顯區分的。比如抗蟲棉。

記者:中國政府對孟山都等外資種子企業的投資是什麼態度?

黃:種子企業是涉及到國家糧食安全的,很多國家因為在被孟山都佔據市場,所以在定價等方面會受制於這些跨國公司,比如巴西,阿根廷等國家。1998年的時候我接觸過孟山都的人,我跟他們談過不要動不動就說要開拓中國的市場。我認為他們在合作策略上應該改變,他們可以有一些委託的合作,就是在技術上的合作,中國的科學家都發展了一些技術。至於研究出來之後,產權怎麼處理,技術怎麼劃分,這還可以談判。

孟山都直接要中國開放市場,中國政府肯定不同意。因為中國是有前車之鑒的,比如中國的大豆。目前中國每年有3000萬噸的大豆要從國外進口,自己只生產1500萬噸,表面上看來只是衝擊了中國大豆的產業和加工業。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中國的人口很多,價格不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如果自己沒有足夠的開發實力,就會受制於人。孟山都在國際市場很強勢,但是在中國很難。

對於外資中國的態度也是歡迎的,但是有限度。在中國,跨國種子企業公司可以在技術方面增加與中國科研的合作,比如前幾年允許先正達在中國有獨資研究中心,可以先進行「上游研究」,從「上游」到「下游」研究一個產品要花費十幾年的時間,所以這也是有風險的。

黃大昉最後告訴《大生》記者,外資會越來越認識到中國對基因改造研究的科研實力。2008年10月15日大連召開的國際生物技術大會上,孟山都國際副總裁麥克凡表示有計劃和中國合作進行科研,甚至吸收中國科學家進入他們的科研機構。「這表明孟山都已經開始改變策略,不是一開始就盯住中國的市場,而是開始重視中國的科研人才。」

重提糧食武器

基因改造工程在洛克菲勒家族和他們頗有影響力的圈子內帶有目的性地發展著,隱藏在這底下的真正目的是對人口的控制。

美國雷根政府的農業部長約翰·布洛克曾說:「糧食是一件武器,用法就是把各國繫在我們身上,他們就不會搗亂。」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周立認為:「在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食品巨頭形成了『糧食帝國』,控制了諸多發展中國家的政治與經濟。」據他介紹,孟山都控制全球穀物與蔬菜種子23%到41%,與穀物巨頭嘉吉結盟後,如果農民需要貸款購買孟山都種子,就得去嘉吉旗下的埃爾斯沃思銀行。無論糧價漲跌,它們都可旱澇保收:漲價會使糧食初級產品受益增加;跌價時食品加工貿易則可受惠。受糧食短缺之苦的,則是發展中國家的國民。此外,美國國民也是受害者,因為這些食品帝國研製出的加工食品令本國農民受惠甚少。周立在艾奧瓦州一個農民家庭調查時發現,一盒麥片中農民收益還不到售價的1.5%。世界銀行資料表明: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的3個月間,農業物資生產企業孟山都公司淨收入11.2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利潤幾乎成倍增長;嘉吉公司也不甘落後,同期淨收入從去年的5.53億美元增至10.3億美元,上漲86%。周立把這些農業領域的巨頭稱為「食物巨人」。他說,以糧食帝國美國為首的少數幾個富裕國家,扭曲了全世界的農業生產和食物體系,在不知何時結束的危機中,它們註定是最大的贏家。

而在非洲、拉美的一些國家,糧價上漲已經引發了社會動盪。6月12日,在肯亞首都奈洛比,為了抗議通貨膨脹和糧食危機,當地部分居民舉行了抗議活動。由於糧食和能源價格猛漲,肯亞今年5月的通貨膨脹率達到31.5%。此番國際糧食價格上漲開始於兩年前。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世界糧價在過去一年裡上漲了42%。但在有些國家,糧食價格在過去兩年間暴漲兩倍。在西非國家塞拉里昂,米價甚至暴漲3倍。對於這種漲價現象,人們創造了一個新的詞語來表述——「農業通脹」。

趙剛與《大生》記者面談時強調,在理念上,中國政府應該高度重視糧食和食品的安全問題,當作戰略產業來看待。其實一直以來,中國政府都強調糧食很重要,但是重要的因素還有很多,比如軍事、能源等,但近期應該把糧食看成第一重要,以「糧食第一」的觀念去看待,更好地達到國際化、工業化和產業化。他透露,在與恩道爾先生接觸時,恩道爾曾強烈建議,中國應該清楚地認識糧食安全問題,不能讓外資控制,主導權不能旁落。

恩道爾在給《大生》記者回答最後一個問題時強調:基因改造生物革命本身對於人類的意義相比起其背後陰冷的目的而言顯得無足輕重,基因改造生物工程推進的歷史,就是美國優生學戰略推進的歷史。

記者:請您預測一下未來糧食格局的發展趨勢?

F.William Engdahl:這個問題要留給能夠勝任這項偉大事業的農學家和農民。我個人十分確定所謂的自然農作物的供給對人類而言是最健康的方式,如果能夠讓資源得到最佳的配製,足夠有能力養活所有的人類。

記者:您對像中國這樣的糧食大國有什麼建議?

F.William Engdahl:我相信中國的科學家和農業研究人員會十分重視你們的民族將來的健康和繁榮。我強烈主張應用非經過嚴格科學驗證和科學監管的基因改造種子時要持最大的謹慎的態度,這其中也包括繁殖較好的種子和可能產生的衍生種子。基因改造生物工程來源於不嚴謹的科學理論並且本身具備不確定性。這相當於人類正在玩火。我衷心地希望中國能夠有效地避開美國人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所遭受的基因改造飛速蔓延的命運。美國的流行病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肆虐就是最強有力的佐證,因為正當那時,基因改造食品在美國變得非常普及。
記者:您認為基因改造的終結是什麼?

F.William Engdahl:沒有人能夠預言基因改造的終結,但是如果像中國這樣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國家能夠強有力地阻止我之前提到的基因改造作物和農業商業化的破壞性影響,我相信基因改造將會開始在世界的舞臺上喪失影響力。目前最為危險的是孟山都和美國的基因改造議員正在嘗試著以爆炸式高企的糧價來表明基因改造是「糧食危機的最終解決之道。」一份禁止公開的2008年6月聯合國世界糧食峰會準備的世界銀行研究報告透露「生物燃料促使糧價上漲75%。」如果我們需要更多的大米小麥玉米,我們必須停止以此來作為燃料。

記者:您對糧食作為武器這個說法怎麼看?

F.William Engdahl:我在所寫的書《糧食危機》中堅決提出個人的主張,基因改造工程在洛克菲勒家族和他們頗有影響力的圈子內帶有目的性地發展著,隱藏在這底下的真正目的是對人口的控制。如果印度,中國,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農民都買孟山都草甘膦系統的大豆種子,或者基因改造玉米,棉花,大米——一個簡單的問題就是,將來在某一點上,美國政府將會告訴中國:「我們要求你們改變政策否則在來年的作物種植中你們將沒有大米或者棉花等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