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本海軍總司令官致大清國北洋水師提督書

2011062510:00

這是一封寫於100多年前的信,那一年,是1895年。按照中國人的習慣,這一年是甲午年.在這一年爆發了一場戰爭,這就是中國人非常熟悉的甲午戰爭,這封信因這場戰爭而出現,然後又湮沒在歷史的塵煙中

《大日本海軍總司令官致大清國北洋水師提督書》

大日本帝國海軍總司令官中將伊東祐亨致書與大清國北洋水師提督丁軍門汝昌麾下:

時局之變,僕與閣下從事於疆場,抑何其不幸之甚耶?然今日之事,國事也,非私仇也,則僕與閣下友誼之溫,今猶如昨。僕之此書,豈徒爲勸降清國提督而作者哉?大凡天下事,當局者迷,旁觀者審。今有人焉,於其進退之間,雖有國計身家兩全之策,而爲目前公私諸務所蔽,惑於所見,則友人安得不以忠言直告,以發其三思乎?僕之瀆告閣下者,亦惟出於友誼,一片至誠,冀閣下三思。

清國海陸二軍,連戰連北之因,苟使虛心平氣以查之,不難立睹其致敗之由,以閣下之英明,固已知之審矣。至清國而有今日之敗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蓋其墨守常經,不通變之所由致也。夫取士必以考試,考試必由文藝,於是乎執政之大臣,當道之達憲,必由文藝以相升擢。文藝乃爲顯榮之梯階耳,豈足濟夫實效?當今之時,猶如古昔,雖亦非不美,然使清國果能獨立孤往,無複能行於今日乎?

前三十載,我日本之國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於垂危者,度閣下之所深悉也。當此之時,我國實以急去舊治,因時制宜,更張新政,以爲國可存立之一大要圖。今貴國亦不可不以去舊謀新爲當務之急,亟從更張,苟其遵之,則國可相安;不然,豈能免於敗亡之數乎?

與我日本相戰,其必至於敗之局,殆不待龜蔔而已定之久矣。既際此國運窮迫之時,臣子之爲家邦致誠者,豈可徒向滔滔頹波委以一身,而即足雲報國也耶?以上下數千年,縱橫幾萬裏,史冊疆域,炳然龐然,宇內最舊之國,使其中興隆治,皇圖永安,抑亦何難?

夫大廈之將傾,固非一木所能支。苟見勢不可爲,時不云利,即以全軍船艦權降與敵,而以國家興廢之端觀之,誠以些些小節,何足挂懷?僕於是乎指誓天日,敢請閣下暫遊日本。切原閣下蓄餘力,以待他日貴國中興之候,宣勞政績,以報國恩。閣下幸垂聽納焉。

貴國史冊所載,雪會稽之恥以成大志之例甚多,固不待言。法國前總統末古末啞恒曾降敵國,以待時機;厥後歸助本國政府,更革前政,而法國未嘗加以醜辱,且仍推爲總統。土耳其之啞司末恒拔香,夫加那利一敗,城陷而身爲囚虜。一朝歸國,即躋大司馬之高位,以成改革軍制之偉勳,迄未聞有撓其大謀者也。閣下苟來日本,僕能保我天皇陛下大度優容。蓋我陛下于其臣民之謀逆者,豈僅赦免其罪而已哉?如榎本海軍中將,大鳥樞密顧問等,量其才藝,授職封官,類例殊衆。今者,非其本國之臣民,而顯有威名赫赫之人,其優待之隆,自必更勝數倍耳。第今日閣下之所宜決者,厥有二端:任夫貴國依然不悟,墨守常經,以躋於至否之極,而同歸於盡乎?亦或蓄留餘力,以爲他日之計乎?

從來貴國軍人與敵軍往返書翰,大都以壯語豪言,互相酬答,或炫其強或蔽其弱,以爲能事。僕之斯書,洵發于友誼之至誠,決非草草,請閣下垂察焉。倘幸容納鄙衷,則待複書賚臨。於實行方法,再爲詳陳。

謹布上文。

明治二十八年一月二十日


伯爵 大山 巌 頓首

伊東祐亨 頓首


文章作者:伊東祐亨(1843—1914)
日軍將領。鹿兒島人。初名金次郎,後改四郎右衛門,更名四郎,最後名祐亨。1869年(同治八年、明治二年) 任海軍二等士官。1877年(明治十年) 任中佐,參加西南戰役。1892年晉海軍中將,任常備艦隊司令官。1894年7月17日,日本大本營禦前會議決定對中國戰爭,20日受命爲聯合艦隊司令長官。7月25日奉人本營秘密作戰令,在豐島海面突然襲擊中國運兵船,挑起中日甲午戰爭。爲遵照大本營的“作戰大方針”,尋求與中國海軍主力決戰,奪取制海權,於9月17日,率聯合艦隊與北洋艦隊激戰于黃海,經5小時鏖戰,北洋艦隊損失艦船5艘,聯合艦隊損失也很慘重。10月掩護侵華第二軍自遼東半島花園口登陸,並配合陸上作戰,於11月6日、21日攻佔大連灣和旅順口。12月6日,向大本營建議進攻山東半島、佔領威海衛、消滅北洋艦隊的戰略方針。大本營採納其意,今其於1895年1月18日率聯合艦隊護送山東作戰軍在山東半島榮成灣登陸,30日協助陸軍攻佔威海衛南幫炮臺。曾通過英國遠東艦隊司令斐利曼特致書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勸降,陰謀未能得逞,隨之,配合陸軍向威海衛、劉公島守軍和北洋海軍發動進攻。2月17日指揮聯合艦隊,佔領威海衛,殲滅北洋艦隊。戰後,以功授子爵。1898年晉大將,旋授海軍元帥。1904年日俄戰爭時,出任軍令部長。

1895年1月20日日軍在山東半島榮成登陸,從陸路攻克威海陸上炮臺,海陸合圍北洋水師。丁汝昌拒絕勸降,炸毀旗艦“定遠”,2月11日他服毒自殺,終年59歲。北洋水師餘部投降,全軍覆沒。

北洋水師的故事,是每個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最開始對北洋水師的瞭解,是從電影<甲午海戰>得來,後來才知道,那只是一個鼓舞中國人士氣的片子,裏面的很多東西是當不得真的.比如,被當作敗類描繪的劉步蟾,其實卻是北洋水師的核心人物,盡忠殉國的將軍.

再後來,電視劇<北洋水師>出來,雖然在特技鏡頭上做的很假,但在對歷史事實和人物的刻畫上,則真實的多,事實上,今天很多30歲左右的中國人對那段歷史的瞭解,更多的是來自於這部電視劇.尤其是對日本和日本人的描寫,確實是現在的一些電視劇無法達到的.那是很真實的描寫。我們只知道日本人殘暴,但僅僅是殘暴,怎麽可能打敗一個5000年悠悠大國?怎麽可能在二次世界大戰中一度打的世界第一強國美國險些敗北?又怎麽可能在短短30年間,從一個被歐美列強欺壓的喘不過氣的國家,一躍成爲和列強平起平坐的強國?正如伊東祐亨所言:前三十載,我日本之國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於垂危者,度閣下之所深悉也。當此之時,我國實以急去舊治,因時制宜,更張新政,以爲國可存立之一大要圖。今貴國亦不可不以去舊謀新爲當務之急,亟從更張,苟其遵之,則國可相安;不然,豈能免於敗亡之數乎?


甲午戰爭的失敗,不是敗在軍事,而是敗在政治,這已經是歷史學家的公論了.

說到伊東祐亨.其實我對他也不甚瞭解,多是從<北洋水師>和其他一些資料上看來的印象.不管如何,在一場以國運相賭的戰爭中,他以主帥的身份,帶領日本海軍贏得了這場對日本來說生死攸關的戰爭.而且贏得很漂亮,已充分證明他的能力.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出現了一大批外能謀敵,內能謀國的人才,確實是日本之福.伊藤博文\西鄉隆盛\山縣有朋\伊東祐亨,都是這些人才之中的代表,一代人傑.

讀這封《大日本海軍總司令官致大清國北洋水師提督書》,還有個極爲深刻的印象,那就是中華文化與日本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這封書信,如果不看落款,說是古代中國軍人之間的書信酬答,無人不信.信中起轉承合典故應用,極爲恰當,全信讀來,真誠委婉,確有動人之力.只是對於深受儒家文化影響丁汝昌的來說,他已經不可能選擇這一條投降的道路了.雖然他原本就是太平軍降將,但那是中國人內部之間的戰爭,這樣的戰爭,投降並非恥辱,但是對日本不同!那是中華民族世代死敵!丁汝昌若真是降了日本,別的不說,他根本做不到"雪會稽之恥以成大志",因爲在國人的眼中,他已經是賣國投敵的漢奸,又怎麽會給他雪會稽之恥以成大志的機會?

說的有點遠了,還是回到這封信的話題上.那時節,漢文化在日本的影響還是很深的.不光是伊東祐亨能寫出這樣一封之乎者也的文言文書信,明政維新的那些功臣也頗是有幾個能寫古體漢詩的.那位在好萊塢大片<最後的武士>中被武士們奉爲神明的武士老大<忘記片中他叫什麽了>,其原形就是西鄉隆盛.西鄉隆盛在中國知名,最開始還不是因爲有人拿他拍電影,而是毛澤東寫的一首詩:

孩兒立志出鄉關
學不成名誓不還
青山處處埋忠骨
何須馬革裹屍還

這詩寫的夠大氣的,可這詩的是原版是誰?就是這位西鄉隆盛,他的原詩是:

男兒立志出鄉關
學不成名誓不還
青山處處埋忠骨
何須馬革裹屍還

看見沒?兩首詩就差一個開始的第一個字.要說起來,兩首詩其實就是一首,而且從氣勢上看. 西鄉隆盛的"男兒"明顯比毛澤東的"孩兒"要好.毛澤東是公認的詩詞大家,他能在離家時以西鄉隆盛的詩言志,說明這詩確實是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

還有這樣一首詩:

兩軍對峙意若何
戰聲恰似迅雷過
奉天城外三更雪
數萬精兵過大河

這詩寫的是不是也頗有大將風度?詩的作者,是明政維新的著名領導者和發動者\日本現代化軍隊的建立者山縣有朋,山縣有朋寫這首詩的背景,是他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擔任日軍第一軍司令官時,指揮第一軍強渡鴨綠江後所做.寫完詩後,山縣有朋意味深長地對身邊的日軍軍官們說:"諸君,請記住這一時刻,我們是歷史上第一次越過鴨綠江的日本軍人."-----200多年前,日本的實際統治者豐臣秀吉曾經夢想過越過鴨綠江."顯佳名於三國(中\日\朝).他沒有實現這個夢想.200多年後,山縣有朋替他圓了這個夢.但山縣有朋肯定不會知道,50年後,日本從戰爭中失去了他們從戰爭中得到的一切.而中國,卻終究還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