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霽天池生意足,花間誰詠採蓮曲。
舟浮十里芰荷香,歌發一聲山水綠。
春曖魚拋水面綸,晚晴鷺立波心玉。
扣舷歸載月黃昏,直至更深不假燭。
——唐‧韋皋《天池晚棹》
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向佛虔敬,智勇無敵;擅長詩書,精通音律;情接兩世,百代傳奇。這些詞語用在韋皋身上,一點也不為過。用現在的話講,韋皋是難得一見的高素質全才。今天的教育這麼發達,也很難培養出來這樣的完人,韋皋的通才顯然跟專門教育無關,只能歸功於上天造就異稟了。
韋皋(西元746年-805年),字城武,。是中唐德宗時期京兆萬年(陝西西安)地方的人物。卒年六十一,諡曰忠武。留詩三首。以文翰之美,冠於一時。南詔得其手筆,刻石以榮其國。他出生的時候就非常神奇。史書記載,他出生滿一個月的時候,家裡擺宴席,請了很多高僧來為小寶寶祈福祝壽。有一個容貌醜陋的胡僧並沒有受到邀請,也上門吃白食,結果受到冷遇。但是在韋皋的母親叫乳母抱出嬰兒、讓群僧祝壽的時候,胡僧卻對小寶寶說了一句:「別來無恙嗎?」說來奇怪,小韋皋似乎聽懂了胡僧的話一般,直衝著他笑,大家都非常驚異。在韋皋母親的一再追問之下,這個胡僧才說韋皋是諸葛武侯的轉世,以後要庇護蜀地的。此後韋皋的發展果然如這個胡僧所言,可以說從出生時他就被套上了一個神異的光環。
出身少挽郎
韋皋的祖先在北周朝和隋朝都曾有過功勛,在當時而言他的家族算是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中的一員。唐代雖然科舉制度大行,但是門閥等級制度依然有很深的根基。在家族的餘蔭下,韋皋沒有像當時普通讀書人那般皓首窮經地擠那座獨木橋,而是順利踏入了仕途,被任命為建陵挽郎。這個挽郎是個什麼官職呢?就是給皇帝出殯時牽引靈柩唱輓歌的人,相當於現代的職業哭喪人。當然能跟皇帝牽扯到一塊身份便絕然不同。在中國古代,這種挽郎可不是一般人都能入選的,首先必須名聲嘉美、英俊可愛、博通諸藝、富於才情,此外還得需要有良好的出身。
當年南朝宋武帝駕崩之後選了一百二十個挽郎,號稱均為「一時俊彥」。當帝王或宗室的靈車駕行在道路之上時,牽引靈車之人引吭高歌,其餘挽郎分列於靈車兩旁相和,歌聲肅穆壯美,此情此景簡直如同西方教堂少年音樂唱詩班般神聖。
韋皋當的是建陵挽郎,建陵是唐肅宗李亨的陵墓,因此他初入仕途便是以肅宗皇帝哭喪人的身份而登上歷史舞台的。肅宗皇帝在唐朝歷史上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君主,他在盛唐之時當的太子,安史之亂之時當上皇帝,才能平平,雖然靠著盛唐的底子將叛亂平息,卻給後人留下無窮的隱患。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葬禮上替他抬棺哭喪的俊俏少年後來成長為一員難得的名將,竟會是帝國西南的擎天一柱。
挽郎的甄選如此之嚴格,被選上的人自然前途也是一片光明,可以說立刻便有了國家重點培養的後備幹部身份,當時被稱為「選人」。治喪一結束,挽郎的檔案資料便立刻由禮部移交吏部,轉入分配工作和提拔當官的程式中。換句話講,被選上挽郎,就意味著能當官。與科第或薦舉相比,挽郎入仕的年齡非常之低。十八、九歲就中進士在歷史上罕聞,十三、四歲選上挽郎的卻不稀罕,因為挽郎的選拔物件就是這個年齡層的人。譬如唐代的贈太州刺史楊志誠,年僅十三,逢上唐太宗李世民逝世,被選為挽郎,治喪結束就被授予了潞王典簽,也就是潞王府辦公室主任的職務,從此就是吃俸祿的「國家幹部」了。按這樣的年資熬下去,只要不犯大錯誤,每三年一次考核,加階提職一次,二十歲出頭便可進到五品官以上,這對科舉出身的官員來說可謂是難以想像的鴻運。
由於挽郎被選上以後得官容易,初任年歲既小,每次授官人數比選取進士還多。尤其挽郎的入選並非全看真才實學,家世、相貌、才情等均需要考慮,這自然引起靠科舉得官者的不滿。在他們眼裡這都是屬於邪門歪道,不是真本事。武則天當政時,就有人上疏稱:「今貴戚子弟,例早求官。或齠齔之年,已腰銀艾;或童卯之歲,已襲朱紫。千牛,輦腳之徒……少仕則廢學,輕試則無才,於其一流,良可惜也(《通典》卷十七)。」所謂「輦腳之徒」,就指挽郎。為此,也有極少數想爭氣的官僚子弟,不願意被人說是靠抬棺材起家,即使選上了挽郎,也寧可放棄入仕機遇。如武則天時的姚崇,本名元崇,曾被選為親王李弘的挽郎,事後卻未去吏部註冊,而是改名姚崇參加科舉,一舉得中。就好像被名牌大學內定保送之後死活不去,硬是要參加高考測試自己的真本事一樣。
不過像姚崇這種「戇大」畢竟很少,何況皇帝皇后或太子親王「一腳去」的這種事,也不是經常能遇上的。因此,每有這類訃聞傳出,去禮部報名爭當挽郎的少年幾乎都要「打破頭」。畢竟僧多粥少、競爭激烈,其群情踴躍之處甚至不會遜色於今日之人才市場。人一多當然免不了有遞條子、打招呼、開後門一類的事情發生了。以一首「少小離家老大回」名垂後世的唐朝大詩人賀知章,就曾捲入過這種糾紛。開元年間,玄宗的弟弟祈王李業死了,官任禮部侍郎的賀知章正好負責挑選挽郎。這位老兄趁機大收賄賂,入選的人當然不可能都是一時俊彥了。名單公布後,果然群情激憤,被淘汰的人都說不公,相約跑到禮部「上訪」,威脅說要揍這個姓賀的。吏員們只得把禮部大門緊閉,上訪者們進不去就圍在衙門外高聲叫罵,一旁不少看熱鬧的也跟著起鬨。賀知章一看事情搞大了,當然得想辦法解決。這位仁兄在禮部的衙門圍牆上端了個梯子爬上去,趴在牆頭上叫:「諸君且散,見說寧王亦甚慘澹矣!」什麼意思?就是:「各位先生暫且回家去,聽說寧王(唐玄宗的大哥李憲)的情形也很危急了。」言下之意,這一次各位雖然未能選上,可是眼看就要為寧王治喪了,不是還有機會嗎?結果人家想想也對,還真散去了。可是這位賀知章口中似乎命不久矣的寧王雖然當時身體不太好,但也熬了九年之後才去世,那些被騙回家的挽郎候選人明白上當之後也只能徒呼奈何了。
話說回來,韋皋當然不用走什麼後門,他的各項指標均極其優秀,看他之後自己作了《南詔奉聖樂》,還修改了驃國的國樂,就知道他在音樂上的造詣是多麼深了。因此也就順順利利地當上了挽郎,之後並很快就被派往華州當參軍,職權是輔佐州刺史處理州務,算是一個挺有實權的官職了。因為做得不錯,又被升為使府的監察御史。這監察御史可是個相當熱門的職位,往往能直接當上宰相而不需要再在其他職位上進行歷練。以現在的觀點看,韋皋可謂是個不折不扣的精英人才。
就在韋皋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時候,整個帝國的上空卻開始漸漸黑雲密布,一場狂風暴雨又將降臨這個歷經浩劫沒有多久的帝國之上。這場震動整個帝國的大地震最終完全改變了韋皋的命運。
展現亂世家
當時朝中有個大奸相,叫盧杞。此人極為陰險毒辣、嫉賢妒能,中國經濟史上著名的財政改革家、兩稅法的創立人楊炎,以及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大書法家之一顏真卿均是被此人暗害而死,可見其能量之大。就在此人當政之時,另一位宰相張鎰被他用詭計給排擠出朝廷,做了鳳翔隴右節度使。不過張鎰臨走時做了一件事,他向皇帝奏請任命韋皋為營田判官、得殿中侍御史、權知隴右行營留後事。這麼一長串的官名看了估計會頭昏眼花,其實韋皋的實際職務就是朝廷的御史,下派到隴右負責屯田的活。但是隴右的一把手張鎰駐紮在鳳翔(今陝西鳳翔),因此派韋皋暫時負責隴右的軍政要務,說白了在隴右韋皋就是老大。韋皋上任沒多久長安就出了大亂子:唐德宗建中四年(西元783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變,德宗詔姚令言率鎮兵前往援救。姚令言率五千士卒抵長安,當時天寒地凍,士兵又累又餓,京兆尹王翔只供應粗飯。涇原兵不滿王翔供需太少,於是嘩然兵變,佔領了長安城。亂兵推舉當時在長安的原鳳翔隴右節度使朱泚作了大秦皇帝,德宗則倉惶逃到了奉天(今陝西干縣)。
所謂禍不單行,朱泚的舊部、鳳翔兵馬使李楚琳又把剛上任沒多久的張鎰給殺了,帶著亂兵投奔朱泚。此時,我們的主角正在隴州(今陝西隴縣),城裡面有個叫牛雲光的守將,也是朱泚的舊部,手中有五百兵馬。他看韋皋非常有才幹,於是就裝病想引誘其來探望,然後發動兵變,劫持他來呼應朱泚。可惜這個計劃被人洩了密,於是牛雲光慌慌張張地帶人逃走。走到半路上,牛雲光遇見了朱泚的家僮蘇玉,是被派來給韋皋封官的。他就對牛雲光說:「韋皋不過區區一個書生,他能幹什麼事?你手上有兵根本不用怕他!咱倆一起回隴州,他要是從命倒罷了,要是敢頑抗,你殺他還不是像殺仔豬一樣?」牛雲光也是昏了頭,居然被此人的一番言語說動,真的掉頭回軍隴州。韋皋估計也沒料到牛雲光居然還敢回來,這時城內估計兵力不多,也不能硬拼,於是假裝不知道要綁架他的事,在城頭上問牛雲光:「之前你不告而別,現在又回來,這是為何呀?」牛雲光回道:「之前不知道您的心意,現在我手上有您的新任命,您要高升啦!所以我就回來,咱們一起打拚。」韋皋聽到這裡非常高興,於是二話不說就把蘇玉接進了城內,並跪受了朱泚頒發的任命詔書。
韋皋是當過挽郎的人,要哭就哭、要笑就笑,演場戲騙騙這兩個蠢才還不是手到擒來?韋皋接受了偽詔之後卻並不將牛雲光放進來。他說:「既然我接受了詔命,那麼你如果沒有別的心思,就讓手下的兵將們把兵器鎧甲都交出來,不要讓我等心存疑慮。」牛雲光完全被韋皋的一番做作給騙了,以為他還真是一個被嚇壞的書生,就把兵器鎧甲全交了。第二天,韋皋效仿周瑜搞了個臨江會,大擺酒宴,然後在帳幕中埋伏兵卒。正當牛雲光等人喝得興高采烈之時他將酒杯一丟,瞬間伏兵四齣,把牛雲光、蘇玉這一干人等殺了個一乾二淨。這便是韋皋充滿智慧的第一次精彩表演。這個時候的韋皋的形象是什麼呢?我想應該是個白面書生吧,因為敵人在了解他的利害之前都是以「書生」這個詞評價他的。也許這個韋皋還真是帶點諸葛孔明的風采呢。
在解決掉了牛雲光這一干叛軍之後,朱泚一見此人的確有才能,於是又派使者封韋皋為鳳翔節度使,照樣被韋皋毫不留情地將使者盡數斬殺,僅饒過一人向朱泚通報。他還派遣使者與吐蕃聯絡,讓局勢穩定下來,這樣德宗皇帝才能夠還都。由於在本次事件中的活躍,韋皋被升為左金吾衛將軍,遷大將軍,又在貞元初替代張延賞為劍南西川節度使,成為封疆大吏,也應了那個胡僧的語言,成為蜀地的守護者。在蜀地這個舞台,韋提督開始了他那華麗的征戰生涯。
定軍巴蜀地
熟悉唐朝歷史的都知道,劍南西川節度使並不是一個輕鬆的職位。蜀地民風強悍,少數民族眾多不說,南面有南詔,西面有吐蕃。天寶戰爭時期,唐軍和南詔的戰爭,總共十八萬精銳都覆沒在這片土地上,以至於宋代得出了唐朝是覆滅於西南夷手上的結論。以韋皋所處的位置而言,僅附近雲南一地的少數民族就有數十萬,吐蕃入侵常常以他們為前鋒,這給了唐軍非常大的壓力。吐蕃是大唐開國以來的宿敵,甚至趁唐朝在安史之亂中元氣大傷的情況下派兵一度佔據了長安。在這樣一個腹背受敵的地方,年輕的智將韋皋開始了他的經營。
中國歷代推崇的就是鬥智而不鬥力。韋皋不是一個只知道打仗的莽夫,自然不會幹兩面作戰的蠢事。政治能力極高的他上任之後立馬分清了形勢,確立了對劍南一地有威脅的幾個敵人,並制定了各種不同的應對方法。韋皋首先對境內的東蠻進行安撫,然後於貞元四年(西元788年)派遣屬下判官崔佐時去南詔國與之盟好,離間南詔與吐蕃的關係。南詔國在臣屬吐蕃的二十餘年之後,又重新向唐朝稱臣納貢。當時吐蕃對唐朝內地的入侵一般分為兩條線,一條是通過隴右,一條則是通過西川。從西川這條路進攻唐朝必然要與南詔聯手,此時雖然南詔與唐朝盟好稱臣,但是迫於吐蕃的壓力,並不敢公開與其敵對。
貞元四年九月,吐蕃發兵十萬進攻蜀地,命南詔配合攻擊。南昭王被迫發兵屯於瀘北(今四川攀枝花附近),做做樣子。韋皋一看機會來了,寫了一封書信給南詔王,極力誇獎南昭王歸化唐朝的誠意。他將此信用銀子打造的封函包裝起來,然後故意落入吐蕃手中。吐蕃一看之下當然會懷疑南詔,因此派遣兩萬兵馬屯紮在會川(今四川會理西),阻擋南詔軍入蜀的必經之路,防範之心顯露無疑。南詔王一看吐蕃對他如此猜忌,大怒,直接帶兵回家。南詔與吐蕃關係最終完全破裂,真正地倒向唐朝這一邊。吐蕃失去了南詔的幫助後,再想入侵蜀地也就不像以前那麼容易了。南詔王退軍後,吐蕃分兵四萬攻兩林驃旁,三萬攻東蠻,七千寇清溪關(今四川洛縣境內),五千寇銅山。韋皋以黎州(今四川漢源縣)刺史韋晉等與東蠻連兵防守,利用地利破吐蕃於清溪關外。吐蕃失敗之後並不甘心,又發兵二萬攻打清溪關,一萬攻東蠻。韋皋則命韋晉鎮守要衝城,指揮全軍作戰。又命巂州經略使劉朝彩等出關反擊。在韋皋的指揮下,唐軍努力奮戰,大破吐蕃軍,獲得了這次防禦作戰的全面勝利。
吐蕃屢屢入侵,可謂是唐朝的頭號大敵,韋皋當然不是一個只挨打不還手的人,貞元五年(西元789年),韋皋對吐蕃發動了第一次攻擊作戰。他派遣大將王有道率兩千精兵和東蠻聯手,破吐蕃於台登(今四川冕寧瀘沽),殺青海大酋乞臧遮遮、臘城酋悉多楊朱及論東柴等,史書上說「虜墜死崖谷不可計,多獲牛馬鎧裝。遮遮,尚結贊之子,虜貴將悍雄者也;既敗,酋長百餘行哭隨之。悍將已亡,則屯柵以次降定。」算是為大唐出了一口長安被佔領的惡氣,韋皋由此被升為檢校吏部尚書。
中國有史以來西南少數民族問題一直讓人非常頭疼,民族叛亂簡直就是家常便飯,韋皋自然也碰到了這樣的問題。剛剛安撫了蜀地的幾個少數民族頭目,誰知道還沒過多久,其中一個叫夢沖的就反叛投靠吐蕃。不但如此,還隔絕了唐朝使者入南詔的道路。韋皋並沒有學他的「前世」諸葛武侯那樣對夢沖七擒七縱、大搞感情攻勢,而是非常乾脆地在琵琶川下將他斬首,另立這個部落的二頭目為首領。從此少數民族紛紛震服,韋皋也將蜀地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裡。
貞元九年(西元793年),朝廷築鹽州城(今寧夏鹽池縣),這座城就在吐蕃的眼皮底下,吐蕃當然不會看著它就這樣完工。為了保證城池的安全竣工,韋皋又一次主動進攻,攻破吐蕃峨和(今四川松潘疊溪營北60里永鎮橋)、通鶴、定廉城(今四川阿壩理縣),逾的博嶺,包圍維州(今四川理縣東北),搏棲雞,攻下羊溪等三城,還把吐蕃的定廉城一把火燒了。吐蕃的南道元帥論莽熱來援救,也被擊敗,殺傷數千人。於是,鹽州城在沒有任何干擾的情況下順利築好。到了貞元十三年(西元797年),韋皋又光復了原來失去的巂州。此時的韋皋對於吐蕃而言,簡直如同眼中釘肉中刺一般可恨了,大兵壓境、屢屢進犯。不過,韋皋不但進攻是一把好手,防守同樣穩健,吐蕃的進攻連連吃鱉。
這樣的情況持續到貞元十五年(西元799年)。在這一年,韋皋的分化政策取得了成效,在帝國西南形成了以韋皋為代表的大唐、南詔聯盟共同對付吐蕃、阿拉伯阿拔斯帝國聯盟的局面。邊境上大小衝突不斷,但是在韋皋的領導下,失敗的一方總是吐蕃。斷斷續續的戰爭在貞元十七年(西元801年)終於展開了一場大戰,鑒於帝國西南形勢越來越不利於吐蕃,吐蕃贊普終於向北方發動總攻擊,進攻靈、朔二州,並且攻破麟州。韋皋再一次主動出擊,在帝國西南,他將軍隊分成十路,大舉向吐蕃腹地進攻,真是大膽而又華麗的作戰風格。分散的軍隊並沒有被各個擊破,反而在一開始就擊破了吐蕃和阿拉伯阿拔斯帝國的聯軍。於是,「康、黑衣大食等兵及吐蕃大酋皆降,獲甲二萬首」。這場大規模的戰爭從春天打到秋天,到了十月份,韋皋擊破吐蕃軍隊十六萬,攻下城池七座、軍鎮五座。然後又向維州進攻,將吐蕃的救兵一一擊破,迫使吐蕃贊普襲擊帝國西北方的軍隊必須回防救援,最後在維州進行決戰。這次決戰中,韋皋使用誘敵深入的計策,將十萬吐蕃軍隊引誘進了韋皋設下的埋伏圈,結果十萬敵軍被殲過半,並且活捉了敵人的總指揮論莽熱。,
功名青史中
韋皋在蜀地二十一年,總共擊破吐蕃軍隊48萬,擒殺節度、都督、城主、籠官一千五百,斬首五萬餘級,獲牛羊25萬,收器械630萬。和韋皋同一時代的武將幾乎無人能出其右,絕對能算得上是不世出的名將。韋皋不但仗打得好,治理國家同樣一把罩。不但將蜀地治理得很好(韋皋死後,蜀人見到他的遺像都會拜祭。),而且輔佐太子登上皇位,將他的政敵驅逐,最後得封南康郡王。
韋皋要是放到現在,可以說是一個完美男人,英雄了得。他的人生中也充滿了傳奇的色彩。當時在蜀地有個名妓叫做薛濤,那時的妓可不同於今天理解的賣身「妓女」,跟日本的藝伎比較接近。薛濤本是官宦人家大小姐,由於父親早逝,為了維持生計只能拋頭露面以詩樂娛客。韋皋早就聽說了薛濤的才華,就請她應席賦詩。薛濤不假思索立題「謁巫山廟」一詩:「亂猿啼處訪高唐,一路煙霞草木香;山色未能忘宋玉,水聲尤是哭襄王。朝朝夜夜陽台下,為雨為雲楚國亡;惆悵廟前多少柳,春來空斗畫眉長。」韋皋大加讚賞,於是薛濤就成了帥府常客,為他處理一些文書上的工作,其實就是女秘書。因為工作出色,韋皋想讓薛濤擔任校書郎的官職。但無奈她身份卑微,只好作罷。雖然未能真正成為校書郎,但是薛濤的才華早就被大眾所承認。她逝世以後,劍南節度使段文昌為她親手題寫了墓志銘:「西川女校書薛濤洪度之墓」。由此「女校書」便成為了後世對那些才貌雙全的妓女的最高評價。
如大唐開國名將李靖與紅拂女的傳說一般,韋皋傳奇的一生中還有一個兩世姻緣的浪漫故事。這個故事被元代的喬吉改編為元曲《玉簫女兩世姻緣》,世世代代流傳下來。故事大體內容是妓女韓玉簫與窮秀才韋皋相愛,但韓母從中阻撓,趁朝廷掛榜招賢時催逼韋皋進京趕考。韓玉簫思念成疾,自畫一幅影像並賦詩一首,欲寄給韋皋,不久便死去。韋皋中舉之後,因戰功任大元帥,鎮守邊疆,獲悉韓玉簫死訊,傷感不已。十八年後韋皋班師回朝路過荊州,在荊州節度使張延賞家宴中見到其女張玉簫,因她與韓玉簫面容相似、名字相同,欲娶之為妻。張延賞怒而責之,韋皋便率兵包圍張府。張玉簫從中勸解,又有韓玉簫母聞訊後出示韓玉簫遺像,被張延賞看到,方知張玉簫是韓玉簫轉世投胎所生。最後由皇帝親自調解,韋皋與張玉簫結為夫婦。而韋皋本人真的有一首憶玉簫的詩,似乎印證了傳說中他與侍妾玉簫之間的真情,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黃雀銜來已數春,別時留解贈佳人。
長江不見魚書至,為遣相思夢入秦。
長江不見魚書至,為遣相思夢入秦。
千古不朽事
韋皋不只文能安邦,武能定國,而且擅長詩書,精通音律,可以說是全才。不過說到他做的千古不朽之事,並不是在仕途上。從他剛出生就碰到的那位胡僧可以看出,韋皋與佛非常有緣,他一生也是虔誠向佛。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完成了樂山大佛的修建!並撰寫碑文銘記樂山大佛的修建過程,為後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樂山大佛,全名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位於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匯之處的凌雲山棲鸞峰,位於凌雲寺的南側,因其所在地而得名嘉州大佛、凌雲大佛。樂山大佛的具體始建時間並沒有明確的文獻記載,僅記載了一個大致的唐代「開元初」(西元713年),修建的原因是因為古代的樂山三江匯流,水勢相當的兇猛,舟輯常常被顛覆。每當夏汛,江水直搗山壁,常常造成船毀人亡的悲劇。最早是由貴州海通禪師招集人力、物力主持修鑿佛像(彌勒佛),其目的是為了減弱該河流交匯處的水勢。建造大佛的消息一傳開,遠近的能工巧匠都爭先恐後的雲聚到了凌雲山。到了開工的那一天,千錘擊石,喊聲震天,千古少見。據說深藏在江底興風作浪的水怪,都驚慌地竄出水面,倉皇逃遁。大佛的輪廓越來越清楚,三江匯流處也越來越平靜。佛像開建後陸續收到了人們大量捐輸的物資,當地的官員因此曾向海通禪師索賄,禪師予以拒絕,並稱「自目可剜,佛財難得」。前來索賄的官員仍然強行索賄,海通和尚便自挖一隻眼睛,並將這隻眼睛放在盤子裡遞給了該官員,該官員此後再無針對大佛的索賄行為。
當大佛修到肩部的時候,修建工程一度因海通禪師圓寂而告中斷。直到開元廿七年(西元739年)時,章仇兼瓊擔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為重修大佛而捐出了自己20萬錢的俸祿,大佛得以再次開工。天寶五年(西元746年)時,章仇兼瓊調任戶部尚書,大佛的修造再次停滯,這時的大佛僅修鑿到膝蓋位置,膝蓋以下並未鑿出。貞元元年(西元785年)時,韋皋擔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大佛得以第三次開工,期間韋皋專門捐出了自己的50萬錢俸祿作為資金。貞元十九年(西元803年)時,樂山大佛正式修造完成,整個工期前後歷時約90年的時間。為此韋皋專門撰寫了《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記》載錄了開鑿大佛的始末,並將其刻在了大佛龕窟右側的臨江崖壁上。建成後樂山大佛通高7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石造佛像,比排名第二的阿富汗巴米揚大佛高出18米。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彌勒佛坐像,這尊彌勒佛坐像,雙手置膝,足踏蓮花。面對著滾滾東流的江水,神情自若,看護著芸芸眾生。不過現今已經很少有人知道最終完成了這個偉大的工程的是優雅而華麗的唐代名將南康郡王韋皋了!